班級如何經營

班級經營,相較於語言本體教學,更偏向於軟技能的範疇。這意味著班級經營需要根據當時的環境及具體情況靈活調整,因為每次面對的學生個性與需求都不盡相同。如果掌握得當,班級經營可以為教學增添亮點;但若處理不佳,則可能留下「難忘」的回憶,進而影響師生之間的教學體驗。

我曾參加過不少與班級經營相關的講座,但今年暑假在 CIEE 擔任團班老師的經歷,是真正的實戰,讓我對班級經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與反思。在這次經驗中,我不僅遇到過挑戰,也曾向資深老師請教並進行討論。透過這些過程,我整理出自己對班級經營的一些心得,試圖化繁為簡,去蕪存菁。

班級經營是老師與學生的共同責任。無論是桌椅的安排、投影幕字體大小與光線的調整,還是教學活動的設計、學生備課狀況,以及同儕與師生之間的情感互動,都對教學體驗有著深遠的影響。

本篇文章將從以下兩大方面探討班級經營的核心要素:

  1. 宏觀層面:分析貫穿整個學期的抽象原則與理念。
  2. 時間軸層面:根據學期初、學期中、學期末的教學階段,逐一解析每個環節需要注意的重點。

. 宏觀層面:通用準則

1.營造安全感的環境
因為是語言教學,讓學生開口說中文很重要。要讓學生感到說中文是安全的,最重要的是讓他們不害怕犯錯,並以鼓勵代替懲罰,創造一個支持性強的學習環境。

2. 讓學生有進步的感覺
進步可以帶來成就感。例如,能看懂街上的中文招牌、閱讀中文書籍,或能與母語者交流,這些都讓學生感覺學中文是有用的。

3. 豐富自己的生活
老師自身的豐富生活可以為課堂提供更多有趣的素材。例如,旅遊時拍攝的照片或經歷可以用於課堂討論,為學生提供即時且真實的學習材料,提升教學的趣味性。

4. 對學生一視同仁
雖然作為普通人,難免會有個人的偏好,但在課堂上必須保持公平。無論是規則的執行還是成績的評分,都需要有清晰的原則。此外,應平均分配發言機會,確保所有學生都能參與互動。

圖片來源

. 教學階段

一、學期初

1.建立課室規則的重要性

雖然早就聽說在帶班初期應該建立課室規則,但在真正帶班後,才深刻體會到其重要性。清晰明確的規則不僅能維持課堂秩序,還能幫助學生了解學習期望。課室規則通常涵蓋以下幾個方面,有些可以與學生討論後進行調整:

.分數配置:明確評分標準與方式,讓學生了解努力方向。

.上課規範:規定是否能使用手機或飲食

.作業與考試:設定遲交、遲到或補考的處理機制,強調責任意識。

.課程大綱與進度:提供完整的大綱與進度,幫助學生課前預習與準備。

.語言使用:通常會要求盡量使用中文(這要視項目規定而定,因為有些項目是可以用英文)

  1. 訂正加分

這是我之前在西點軍校聆聽王笠文老師分享時學到的一項心法。雖然訂正加分並非必須,但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實用的策略。通常,我會要求學生書寫完整的句子,而針對是非題或選擇題,我會請學生寫原因。


訂正不僅可以讓學生清楚了解錯誤的原因,還能加強手寫記憶的效果。訂正這部分我比較多運用在作業上,因為學生仍處於學習階段,因此當學生訂正錯誤時,我通常會給予部分加分,鼓勵他們更積極地學習與改進。

  1. 背景問卷調查

在第一堂課或課程開始前,進行背景問卷調查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基本資訊與學習背景,進而調整課程內容以符合學生需求。我通常將問卷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基本資料:姓名、主修/專業、興趣。

.學習背景:使用過的中文教材、學習中文的經驗與背景。

.學習目標:學中文的具體目標(例如考試、旅遊、文化交流等)。

.技能需求:希望加強的中文技能(聽、說、讀、寫或其他)。

.自學習慣:除了上課以外,是否會自學中文?如果會,使用哪些資源?

透過這樣的調查,教師可以更精準地規劃教學策略,同時也能讓學生感受到課程的個性化設計。

4.分組活動配置

語言課通常會安排分組討論活動,分組方式可以根據情況靈活調整。例如,在這次 CIEE 的課程中,由於學生之間的程度差異較大,我通常會將程度較好的學生與稍差的學生分在一起,或者根據他們彼此是否合得來來進行分組。

我曾經考慮過讓程度較好的學生一起,避免他們因與程度較低的學生討論而學不到更多。但我發現,當程度高的學生一起分組時,他們討論速度很快,容易提前結束活動;相反,若兩位程度較差的學生分在一起,他們可能需要更多時間,可能會卡住,無法完成討論。因此,在分組時,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時調整,確保每組學生都能有效參與並有所收穫。

二、學期中

1.期中問卷調查

這是我以前聽同學分享的方法,我覺得非常實用,因為不需要等到期末評鑑才發現問題,能夠及時調整教學方向。我認為期中回饋非常重要,特別是對於一些比較內向的學生,他們平時可能不太敢直接和老師表達意見,但透過書面回饋的方式,可以更自在地提出想法。

期中回饋的形式可以根據方便性選擇,例如使用 Google 表單、Surveycake,甚至紙本回饋都可以。我個人使用的是 Surveycake,因為它的介面設計美觀且操作直觀。

由於期中回饋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課程需要調整的地方,我只設計了一題開放性問題,並允許學生用他們的母語(英文)回答,降低表達的門檻。

問題:
「您對本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或其他方面有什麼建議或意見?(例如:課程難度、教學內容、作業安排等)。您可以用英文回答。」

透過這樣的設計,期中回饋不僅能幫助教師改善教學,還能讓學生感受到他們的意見被重視,進而提升教學與學習的互動品質。

2.學習動力的持續性

學生在課程初期,往往因為好奇心與新鮮感而充滿動力,但到了課程中後期,學習動力可能會逐漸減弱,甚至導致出席率降低。雖然學習真正的動力主要源自於內在驅動,外部激勵通常只能維持短暫效果,但老師仍然可以適時安排新穎的活動或製造小驚喜來增添課堂活力。例如,偶爾準備點心或小禮物,或進行以前未曾嘗試過的教學活動,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參與感與學習興趣。

  1. 學生分享學習策略

這次在 CIEE 的教學中,我未能實施這個方法,但我認為它是一個非常好的教學策略。隨著教學的進行,老師會逐漸更了解學生的程度與需求,因此可以讓學生分享自己的學習策略與方法。

例如,可以邀請程度較高的學生,或進步幅度明顯的學生,向全班分享他們的學習心得與經驗。這不僅能幫助其他學生獲得學習靈感,還能讓分享者感受到成就感,進一步增強他們的學習動力與信心。

三、學期末

1.期末展示

期末展示象徵著教學成果與學生的學習成效,因此整體的班級經營可以以期末展示或期末考為核心目標進行規劃。

2.期末評鑑

通常學校一定會要求期末評鑑,能反應出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與建議,作為下次規劃課程的參考。

  1. (期末食物趴)
自製圖

其實,第一次帶班時,難免無法兼顧到每個層面,特別是在教學設計方面仍面臨不少挑戰。然而,隨著每一次的實戰經驗,逐步針對不同的面向進行微小的調整與優化,長久下來便能累積顯著的進步與成長!

感謝你讀到這,有什麼想法歡迎跟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