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觀察--美國篇

我認為在語言課中,最有價值的部分應該是跨文化交流,因為它能帶來新的刺激和想法,幫助我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有時候從外國人說的中文能看出他們的思維和文化。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以下是我在與美國學生交流中積累的一些印象深刻的例子:

一、語言

1. 男人/女人 vs 男生/女生

之前聽過從美國人口中說出:「我跟一個男人約會。」這樣的句子。我發現美國人在使用「男人」和「男生」、「女人」和「女生」時,似乎會混淆。在台灣如果提到約會,通常會說:「我去約會。」即使提到對象的性別,使用的詞也是「男生/女生」而不是「男人/女人」,因為「男生/女生」這個詞通常比較中性。除非特別強調生理特徵時,如生物課或醫學課上,才會使用「男人」或「女人」,這點滿特別的。可能在美國「男人 (man)」通常指的是已經成年的男性,強調成熟和穩重,男生 (boy) 則有點沒長大的感覺。這種語言習慣也可能影響了他們在學習中文時的用詞選擇。

另外,從尋找穩定交往對象的角度來看,美國人通常在開始約會時,會跟很多人同時約會,有點像是多方認識的過程,但並不一定以交往為前提。這點與台灣很不一樣,台灣人通常是先從曖昧關係開始通往交往關係。

2. 詞彙反映教育水準

之前聽一位英文老師說,英文字彙跟社會地位、教育水準和薪水是正相關的,也就是說,懂得越多詞彙的人讓人感覺更聰明,後來我發現有一位學生是Wordwall ( 一種英文遊戲 ) 報紙的主編,讓我想起這段記憶。我發現美國人似乎滿喜歡玩跟文字相關遊戲,在飛機上也會出現這種遊戲,但在台灣,這種情況並不多見,就算是文字接龍類的遊戲,例如「一字千金」,也不常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二、文化

1.對待鹿的區別

一提到鹿,我們可能想到在動物園或農場裡牠們可愛的模樣,但之前曾經帶學生去宜蘭的農場餵鹿時,他們告訴我在美國鹿常常是狩獵的目標。後來有其他學生提到在德州,鹿肉似乎相當常見。

2. 生養小孩的觀念

在台灣傳宗接代是為了老了小孩可以照顧父母,是一種傳統「孝道」的觀念;但在美國,有些人是為了把遺產留給小孩,而不是讓財產流向其他人。

3. 名校光環背後的現實

之前有學生跟我分享她申請美國大學的過程。她提到加州柏克萊大學附近的環境很不安全,聽說她的朋友曾在那裡看到有人拿著刀,因此就決定不申請柏克萊大學。這讓我了解到,即使是再嚮往的名校,安全因素也是學生選擇學校的重要考量。

4. 美國大學運動風氣

我發現美國大學很盛行運動,特別是橄欖球,算是一種校園的大型活動。學校之間的對決往往激烈,許多大學因此成為彼此的宿敵(?,比如密西根大學和北卡羅萊大學。

5. 產假法規

美國沒有固定的產假法規,有些員工需要預留特休假來應對產假,但通常不會因此離職,具體情況取決於各公司的政策。但在台灣,產假則有統一的法律規定,確保女性享有產假的權益。

三、其他

有時候,我發現學生比我還要熟悉台北,比我更像是台北人。以下是我的一些觀察:

1.地方:喜歡去有大自然的地方,如爬山和海邊,這或許與他們在美國常做的戶外活動有關。不過,跟美國相比,在台灣爬山常有很多樓梯,所以與其說是爬山,不如說是爬樓梯。 還有一些獨特的地方如水豚騎士或者是貓的咖啡廳也很吸引他們。

2. 文化活動:他們喜歡參觀故宮博物院,還有手作鳳梨酥(或其他美食)。

Credit to 水豚騎士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