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思考力課程帶給我的啟發
從外部尋找答案有時會阻礙我們使用基本命題思考,因為這麼做會讓我們執著於眼前的現狀,而非事物的可能性。
今年上決策思考力的課程時,帶給我滿多的啟發。過去所學的課程幾乎都是以內容學科為導向,很少有課程專門訓練思考能力。這也是我對西方教育的一大感受,他們特別重視邏輯推理與批判性思考的訓練。
傳統的知識教學本身並沒有錯,但如果將知識視為固定的標準答案,有時反而會限制我們的可能性。畢竟,知識是會變化的:可能因為來源品質不佳或立場偏頗而不準確,也可能隨著科學研究的進步而被推翻。因此,知識本身有時並不穩定。
然而,透過建立良好的思考習慣,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透繁雜知識背後的底層邏輯,從而拓展視野,避免被表面現象迷惑或迷失方向。這也是我特別重視後設認知的原因 — — 它讓我們學會覺察自己的思考過程,進一步提升對問題的洞察力。
框架本身並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是否能認出這是框架。如果無法意識到框架的存在,就很難對其進行檢視或突破,從而可能無意中受限於固有的思維模式。這門課程正是教會我如何辨識並活用框架,讓思考更加靈活且深入。

一、簡介
1. 減法思維與底層邏輯
這門課所強調的思考習慣包含兩種特色:減法思維和底層邏輯。
當面對複雜問題時,減法思維幫助我們去掉多餘的表象,直擊問題核心。而同時,理解知識背後的底層邏輯則讓我能夠洞悉事物的本質,不再被表面現象迷惑,從而更有效地做出判斷和決策。
2. 能力培養
密涅瓦的思考習慣讓我認識到,抽象思維是一種非常有力的工具。通過抽象,我們能夠將具體問題上升到更高的層次,並從中提取出有價值的規律。這也強調了能力的培養遠比知識的累積更重要,因為應用能力是解決不同情境中問題的關鍵。
以前總會期待萬事有標準答案,但現在我明白,很多問題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時可能發生變化。因此,我學會不再執著於「固定解答」,而是反思是否還有未被發現的面向。即使問題有明確的答案,它們往往不是單純的「A 或 B」,而是呈現出一個範圍或多種可能性。這樣的轉變讓我們的思考更加具有彈性與開放性。
此外,有了能力後,我們可以解構一項技能的要素與邏輯,而不需要像初學者一樣從零開始學習。這門課程幫助我從單純的知識導向,轉向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並且強調將所學與未來人生需求緊密聯繫。
二、具體內容
1. 教學形式:密涅瓦課程的教學形式分為課前預期與課堂應用,整體設計具有系統性。課程核心主軸在於培養應對未知的思考習慣,進一步轉化為能力組(skill sets),最終提升整體決策能力。
2. 思維訓練的方法:思考習慣的養成是從系統二(緩慢、有意識且需要集中 注意力的深度分析)開始,逐漸過渡到系統一(自動化、直覺化的快速反應)。這種轉換需要透過反覆練習,將深度學習的成果內化為日常的快速應用。(系統二和系統一的說法出自Kahneman的《快思慢想》)
3. 思考習慣
以下介紹我常用的或者我覺得有啟發性的思考習慣:
· 多層次思考:從多角度分析問題,避免單一視角導致錯誤判斷。例如,當教室氣氛低落時,單一思考可能會認為是教學方式不夠活潑,進而增加遊戲活動。但多層次思考會考慮其他可能性,如讓學生透過同儕教學解讀內容、相互點評,激發學生間的互動,而非僅靠教師主導。
· 拆解問題:將複雜問題分解成小塊,逐步解決,有效掌握全局。
· 學習遷移:將已有的知識應用於新情境,舉一反三。這與學習的三階段模型密切相關:
(1)命名:內化知識,用自己的話表達,真正理解所學內容。
(2)主張:有意識地刻意練習,知道何時使用該知識或技能。
(3)追求:不斷優化學習方式,達到融會貫通的程度。
· 創新思考:創新思考的核心目標是找出能排除主要障礙的新選項,這與思考框架密不可分。要實現創新,需定期檢視自身的假設與限制:
(1)尋找當下線索:重視當前情境,而非僅依賴過去的證據。
(2)打破隱形框架:許多框架是針對已不存在的問題設置的,但我們可能對其視而不見,甚至被其限制。通過意識到這些隱形框架,我們才能重新調整思路,突破固有模式。
三、如何應用
思考習慣可以延伸到在跨領域應用,透過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擬,將知識具體化為行動。例如,課程設計中可將學習內容情境化,讓參與者扮演不同角色(如政策制定者或危機管理者),以角色視角解決問題。透過這種方式,知識不僅被理解,還能在實際情境中落地應用,進一步培養將知識行為化的能力。
※補充同樣是鍛鍊思維的網站 (哈佛教育學院製作):PZ'S Thinking Routines Tool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