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模擬面試學到的三件事

最近利用學校的職涯中心練習面試,即使已經有幾次面試經驗,仍然發現很有收穫,可能是因為對方很有引導能力。雖然以前練習過面試,但這次仍能發現以前沒有注意到的點。我們的練習方式是針對一道題目進行回答,反饋後再進行下一題。雖然用 ChatGPT 的練習方式非常方便,但與經驗豐富的真人模擬練習體會更深刻。也讓我理解很多概念看似基礎,但「知道」與「做到」之間真的有很大差距。

從這次練習中,我學到的有幾點:

1. 用 Show 的方式而不是 Tell


面試時,除了熟悉履歷上的內容 (面試官要核對是否屬實),更要以具體的案例來展現自己的技能與特點。面試官會根據你的履歷提問,因此我們需要準備好如何進一步闡述那些經歷,尤其是要補充他們無法從履歷中得知的細節。
在回答問題時,可以用「現在-過去-未來」的方式構建回答:

  • 現在:目前的身份(例如:華盛頓大學的研究生)。
  • 過去:提及你的經歷以及從中學到的技能(例如:教學經歷如何提升了你的適應能力與團隊合作能力)。
  • 未來:說明這些經歷和技能如何幫助你成為更出色的教師或實現其他職業目標。

範例(已翻成中文):

自我介紹 Before:

我現在是華盛頓大學亞洲文學與語言系的碩士研究生。在過去幾年有豐富的中文教學經驗。最近的一次教學經驗是在 CIEE 的中文語言項目中,教中高級學生提升他們的口語和聽力技能。此外,我還有在北喬治亞大學中文旗艦項目的教學經驗。我進行了一對一的教學,學生大多是中等或中初級水平,所以我嘗試提升他們的口語、聽力、閱讀技能,並根據他們的個人需求進行定制化教學。這是我的介紹,謝謝。

自我介紹優化 After:

你好,我叫 Weilin。我目前是華盛頓大學亞洲語言項目的碩士生,我對中文教學充滿熱情,這來自於我過去在這一領域的豐富經驗。我最近的經歷包括在 CIEE 教學項目中任教,以及在北喬治亞大學進行教學。還有一些經驗你可能已經在我的履歷上看到過。但對我來說,教學中最突出的一點是能接觸到各種不同類型的學生,並根據他們的需求定制我的教學方式。例如,對於學習較慢的學生,我會將句子分解為更小的部分來幫助他們理解,而對於學得較快的學生,我會設計額外的練習,避免他們感到無聊。這種適應性和靈活性是我在教學中最享受的部分,也是我認為讓我成為一名好教師的重要能力。此外,與同事的溝通與協作、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也是我擅長的。

在這個例子中,教練用我剛才提供的細節,但更集中於我對教學的興趣、我的熱情以及我如何展現靈活性和適應性,這讓人更能感受到我的個人特色。這樣回答「自我介紹」問題時,別人能更多看到這些優勢,比如靈活性和適應性。

2. 不要執著於「正確答案」


過去我總是猜測面試官希望聽到什麼樣的答案,卻忽略了面試的本質。正如職涯教練所說:面試並不是要證明自己或給出所謂的「正確答案」,而是邀請你,向面試官補充履歷中沒有涵蓋的細節。

這也是為什麼「講故事」如此重要——能幫助你展現個人特質,而不只是描述履歷或求職信出現的內容。

3. 如何講好一個故事:運用 C-A-R 方法


面試中,講故事是一種強有力的方式,幫助我們清晰地展現自己的經驗與能力。不太會說故事可以準備多一點,如10 到 12 個關於你履歷、經歷和學術背景的 CAR 故事。使用 C-A-R 方法能讓你的故事更具結構性:

  • C(Context)情境:描述當時的背景,發生了什麼情況?
  • A(Action)行動:在那種情況下,你採取了哪些具體行動?
  • R(Result)結果:因為你的行動,最終帶來了什麼樣的成果?

Before:

對於水準比較基礎的學生,我會設計簡單的問題,讓他們能夠回答,避免他們感到挫敗。而對於更高水準的學生,我會設計高難度的問題,讓他們感到具有挑戰性。除此之外,我還會讓學生分組,將程度高的學生與中級或基礎學生搭配,這樣程度高的學生可以教學習較慢的學生。

回答有情境和行動,但缺乏結果。比如:學生是否學得更好?

因此要考慮我從中學到了什麼。調整一下,加入 Action:

透過將學生分成這些混合級別的小組,或者設計不同難度的問題,我能夠更好地與學生交流/我變得更加靈活,能適應不同的教學風格/我能花更多時間在課堂內走動,這讓我能夠與學生進行更多的交流。

其實面試回答結構有很多方法,比如常見的 STAR 星星原則,分別代表S-情境(Situation)、T- 任務(Task)、A – 行動(Action)、R – 結果( Result )。不過,我力求化繁為簡,因此比較推薦 CAR方法,但你可以根據自己情況做調整。

進步沒有任何捷徑,唯有一步一腳印,方能走向康莊大道!

圖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