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如何學習
我們一生中都在不斷學習,儘管正式的教育在大學畢業後可能結束,但進入職場後,我們仍然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而在人際關係的處理上,也是一門需要學習的藝術。因此,學習貫穿我們的一生,而學會如何有效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
現今社會強調成為終身學習者的重要性,但很少有人具體說明該如何達成這個目標。我之所以開始對「學習如何學習」產生興趣,是因為在教學過程中受到外國學生的啟發。我常常思考他們是如何學習中文的,以及他們在學習中的發展情況。
後來,有幸接觸到 Barbara Oakley 的課程和著作,這讓我對提升學習效率的方法有了全新的認識。回想以前的學習方式,偏向死記硬背,不僅效率低,學習效果也不好,無法進行知識的遷移運用。因此,我認為學習如何學習可以幫助我們省去很多摸索的時間,真正達到一通百通的境界。如果我早點學會這些通則,或許就不會學得那麼辛苦,能更快抓住重點。
此外,掌握學習的方法和策略,能讓我們在選擇學習方式時更有方向。當你想學習新事物時,你可以選擇自學、找老師,或者與同儕一起學習,更清楚自己適合哪種方式。
以下分成我覺得在Barbara Oakley 中的《學習如何學習》這本經典三個比較重要的點,這三點也是環環相扣的,且在生活中很實用的:
1. 發散模式與專注模式:
大腦主要有兩種運作模式: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專注模式是當你非常專心時,大腦按照固定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而發散模式則沒有特定目標,往往是靈感乍現的關鍵。不過,這些靈感通常是基於先前專注模式中積累的經驗與知識。因此,發散模式能夠解釋為什麼我們在散步、洗澡或者放空時,常常會突然迸發出新的想法。
發散模式也能破解「定勢效應」,即你固有的觀念或最先想到的想法,可能會阻礙你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此時,發散模式提供了一種打破僵局的方法,例如休息一下或外出散步,問題往往就會迎刃而解。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可以躺平。畢竟,獲得靈感的前提還是取決於先前的努力和積累。
因此,在學習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兩種模式都非常重要。這也說明了即使再忙碌,我們也需要適當休息,否則只是過度燃燒自己。休息不僅能讓你融會貫通之前所學,還能讓大腦有時間搜尋記憶中的「資料庫」,以便對問題有更全面的理解。
2. 組塊 (chunk):
組塊指的是將相關的概念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知識單元,從而達到知識壓縮的效果。這樣可以減輕大腦的認知負擔,為新的觀念騰出空間。例如,在學習英文時,我們經常使用一些固定語塊,如 “I was wondering…” 或 “Is it possible for you to…”。這些整句語塊比逐字記憶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同樣地,中文中也有類似的語塊,比如 「總而言之」、「從…到...」 等。
除了達到知識壓縮的效果,組塊化的學習還能讓我們對一門學問有全面的理解。這就像拼圖一樣,當你逐漸拼湊出各個組塊時,最終就能看到整個知識體系的全貌。
例子:
我曾參加過一場有趣的演講,講者設計了一個活動,讓我們一次記住 15 個不相關的英文單詞(例如:sugar, chicken, tomato, flower, bagel…)。一般來說,一個人的工作記憶(chunking working memory)大約只能記住七個單詞。但透過說故事的方式,可以將這些看似毫無關聯的單詞串聯起來,提升記憶效果和連結。
故事:
有一天早晨,我走進廚房準備早餐。首先,我拿出了一些sugar(糖),因為我要泡一杯茶來提神。接著,我打開冰箱,發現裡面有一隻剩下的chicken(雞肉)。突然,我靈光一閃,決定用雞肉來做一道配料豐富的salad(沙拉)。
在切菜的時候,我想加入幾片新鮮的tomato(番茄)和一點兒cheese(起司),這樣味道會更棒。但我發現沒有麵包,就換成了昨天剩下的bagel(貝果),這樣也很不錯。
3. 提取記憶 (recall):
我們通常認為複習只要瀏覽課本內容,或用螢光筆畫重點就能理解或記憶內容,但這種方法對學習幾乎沒有幫助。真正能夠加深理解和記憶的,是「提取」的過程。雖然提取有時會讓人感到不舒服,但它是刺激新樹突棘生長的關鍵。
我們可以嘗試對自己或他人進行練習:對自己而言,可以將所學內容或答案寫下來;對他人則是講述你學到的概念,甚至對不同背景的人闡述,這樣往往能激發更深的理解。如此一來,你的觀念會更加鞏固。
事實上,學得最好的人通常是老師,老師常常透過講課中來促進對內容的理解,發現不足之處再回頭尋找答案,這比單純當學生會更有目的的學習。這種方法也顛覆了我們對學習的傳統認知:不是先完全理解才能進行講解,而是通過講解來促進理解。
回想練習也是促進組塊化的有效方法。就像西洋棋大師會將各種棋局形成組塊,並與長期記憶連結起來,這種策略能幫助他們在瞬間找到最佳應對方案。
p.s.在寫這篇過程中,我就試著運用了提取技巧,雖然還不是很熟練 XD。
4.其他學習技巧:
- 把讀書時間切割成較短的練習時段: 將學習時間分割成多個較短的時段,而非一次進行長時間的學習。這種方法能避免大腦疲勞,提高學習的專注度,並促進長期記憶的形成。
- 理解是記憶的前提: 如果沒有理解,記憶的只是一堆無意義的符號。學習的核心在於努力理解所接收到的訊息。光是聽他人講解,尤其是面對複雜內容,難以真正吸收。主動去尋找自己對資訊的理解,是將知識轉化為長期記憶的重要關鍵。

相關書籍延伸學習:
Learning How to Learn: How to Succeed in School Without Spending All Your Time Studying; A Guide for Kids and Teens (學習如何學習:給青少年的大腦特訓課,讓你學什麼都會、記憶力升級、告別拖拖拉拉,考試拿高分!)
A Mind for Numbers (大腦喜歡這樣學:先認識自己的大腦,找到正確的思考路徑,就能專注、不拖延,提高記憶力,學會如何學習)
MINDSHIFT : Break Through Obstacles to Learning and Discover Your Hidden Potential (大腦喜歡這樣學改變:科學家教你強化學習效果的轉念技巧,幫助你自信改變人生,學習全新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