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西雅圖華盛頓大學 (UW) 冬季修課心得
目錄
1. 文言文
2. 聲韻學
3. 文學史
4. 英文課 105
前言:
在冬季學期,我總共選修了四門課,其中三門是必修課,另一門則是為了申請助教資格而選的英文課。說實話,修四門課的工作量其實已經超出一般人的負荷,因此我不太建議大家照著這樣的模式選課。超過15學分(通常三門課就會達到)還需要額外加收學費——不過英文課是例外,因為它不算學分。
一般來說,三門課就已經是極限了,因為美國的課通常都需要做課前閱讀,這樣上課才能進行討論。但我的情況比較特殊,我希望能在前期把必修課集中修完。至於英文課,因為我在秋季學期沒有搶到名額,只能延到冬季來修——所以也提醒一下,若你也有申請英文助教的計畫,而且還沒達到英語口說門檻,最好在秋季就先選到相關課程。
這一學期幾乎沒有什麼真正的休閒時間。從期中開始,不論是期末報告還是考試,幾乎是接二連三地來。所以我從期中之後就很刻意地在每個週末平均分配各項作業的份量。否則如果把所有事情都壓到最後一週,真的會造成很大的負荷。
以下會分享我對這學期幾門課的修課心得。不過這不只是單純的上課感想,我也會試著從課程設計的角度來觀察老師們是如何安排課程內容、設計評量方式與掌握教學節奏。這些觀察不僅幫助我們更有效率地學習,也讓我們在未來如果有機會自己設計課程時,有更多實際可參考的經驗。另外,身為一位中文教師,我也特別關注海外的中文課和國內中文課之間的差異。
1. 文言文
這是文言文學年課的系列之二。在台灣學文言文的時候,我們大多著重在「背注釋」、理解字面意思,或是熟讀幾段經典課文,有時會過於注重細節。但這學期在海外修的文言文課,給我非常不一樣的體驗——讓我驚訝的是,老師特別強調「文法」!沒錯,文言文也有文法,而且還可以像分析現代語言一樣,深入拆解句子結構。
這樣的教學方式其實很合理,因為海外的中文課大多以英文授課,自然會牽涉到翻譯。而翻譯不只是語意的轉換,更牽涉到語言結構與邏輯,因此老師會花很多時間講解語法,也會強調語言背後的運作方式。而翻譯本身,也是海外漢學中很重要的一個研究領域。
這門課讓我重新認識了許多過去被忽略的小細節。比方說,我以前總覺得「之」「乎」「者」「也」這些字就是語氣詞,翻譯時常常就直接說是助詞,沒有意思。但這門課讓我理解,它們其實具有重要的語法功能。例如:
- 之:除了是代詞、動詞(如「往」)、修飾關係中的「的」之外,它還常用於名詞化(nominalization),例如「君之薄」中的「之」,把動作變成了名詞片語。
- 者:也是名詞化的常見工具,把整個動作或性質轉為名詞。
- 也:常出現在判斷句中,例如「鄰之厚,君之薄也」就是一個無動詞的名詞句(nominal sentence),由兩個名詞構成,表示 XY 也。
- 焉:於+之 from it, in it
課程架構:
自從我開始當老師之後,我就會特別去注意每一門課的課程架構,跟以前當學生的心境很不一樣。我認為課程內容雖然比課程架構重要,但好的課程架構可以讓一門課錦上添花。
這門文言文課的課程架構,其實還蠻 free Style 的。老師雖然有提供課綱,但並沒有列出每週的閱讀或進度表。也就是說,課堂的進行方式有點隨老師的興趣和教學直覺來安排內容。像是這學期,老師就挑了幾篇從《戰國策》她認為有趣、或者比較能突顯語法功能的篇章來請我們閱讀與翻譯,也有就同樣主題文章的比較,比如文選和漢書的〈移讓太常博士書〉。
關於教學方式,由於這是一門研究生的課,學生只有三個人,所以課堂方式非常單純,就是大家輪流翻譯,老師再給予即時的回饋。我覺得這樣的方式其實滿不錯的,因為老師會在每個段落都停下來,主動問大家「有沒有問題?」,不會急著趕進度,能讓人消化內容。
雖然這門課的結構比較鬆散,但因為可以隨時提問,我自己覺得還不錯。老師的專業程度也完全沒問題。不過,有時老師指定的作業或上課報告有時指示會不太清楚,因此做作業之前要多問,比如像之前就請我報告墨子,結果我以為他是要我報告墨子的思想,沒想到是想請我講墨子的文本傳承 (text transmission)。
此外,我想特別提醒自己與大家的一點,就是:可以要好好善用老師的辦公室時間。像我這學期前兩次小考表現都不太理想,尤其是第二次的低分讓我有點緊張。從那之後,我幾乎每週都去老師的 office hour 詢問問題,確認自己的理解對不對。這樣的近距離互動不但能針對問題對症下藥,也會幫助你發現很多平常沒注意到的細節。
一般來說,辦公室時間是隨時可以進去,但有的老師會要求預約,或者因為使用人數過少,老師會有不在的情況 (這樣實在不太好,畢竟辦公室時間是有薪水的)。
※主要使用教材:
- Loewe, Michael - Early Chinese Texts - A Bibliographical Guide (如果你喜歡研究魏晉南北朝以前的書籍,可以透過這本找)
- Paul W. Kroll- A Student's Dictionary of Classical and Medieval Chinese
2. 聲韻學
聲韻學這門課,其實我在大學時期就上過了,但老實說,幾乎都忘光了。這次重修後才發現,它居然變成我這學期作業量最大的一門課。幾乎每個週末都要空出半天以上,花時間翻譯、閱讀和寫報告,整體份量可以說是非常驚人。
不過,話說回來,我也得承認,這門課是我目前看過課程架構設計最嚴謹、最用心的一門課之一。雖然我對聲韻學沒有特別大的興趣,但老師的教學設計真的讓人印象深刻。據說老師大學時是數學系出身,這點我完全不意外,因為他在講課時的邏輯性非常強——語速雖然不快,但每一個步驟都清楚有序、不疾不徐,非常有條理。
什麼叫做課程架構設計得好?對我來說,是那種你可以感覺到每一份作業、每一場考試、每一個報告都不是隨便丟給你的,而是有明確目的的安排。就像是一塊一塊的拼圖,從學期初就開始鋪路,逐步引導你累積期末報告或期末考所需要的能力。每一個任務看似獨立,實則環環相扣。只要按部就班地跟著老師的節奏走,其實不會太難通過,因為他真的幫你鋪好了每一步的路。
還有一點我非常欣賞的是,老師願意給學生「訂正作業」的機會。只要你肯花時間修改,他都會酌情加分。像我在完成期末報告後,根據他的回饋重新修訂了一遍,雖然老師沒明說可以加分,但最後成績確實有因此提高。這種鼓勵學生「從錯誤中學習」的精神,我覺得非常值得推廣。
※主要使用教材:
Yang Jianqiao 楊劍橋- 漢語音韻學講義,復旦大學出版社
3. 文學史
這是我修的文學史系列課中的第二門課。原本這個系列應該有三門,但因為缺乏師資,反而最關鍵的唐宋文學史被取消了,形成斷層,有點可惜。這門課涵蓋的時代跨度非常大,從元代一路講到現代文學,差不多橫跨了八百年,卻要在短短十週之內講完,密度非常高,份量也相當重。這門課主要比較著重在文本的類型 (genre)的歷史和重要文本,以及後期的文學運動
課程架構:
課堂的出席不是用簽到的方式,而是透過當天課堂上的寫作作業來看你的出席。除此之外,有時要在討論區發文的任務,除了自己發表,也要回應其他同學的內容,藉此增加學生之間的互動。
考試方面有期中和期末,不過都可以開書,而且是 take-home exam,算是很友善的安排。除此之外,研究生還需要另外寫一篇研究報告,大學生則是選擇性。
授課的方式也蠻特別的,原本的教授因病無法親授,整學期是由一位博士生代課。我們每次上課都是先一起看教授預錄的影片,再由博士生帶領大家討論。這種安排讓整堂課變得以討論為主。
我很喜歡的一點是,老師在每週課程前都會先提供討論題目。這對於像我這種反應比較慢、需要時間準備的人來說,真的非常友善。每次正式討論前,博士生也會先幫大家確認故事內容的基本資訊,例如角色有哪些、主角是誰、發生了什麼事等等,這些引導對於打好基礎非常有幫助。課程中也會進行一些文本或文類的比較,比如南曲與北曲、傳奇與其他戲劇形式等等(雖然我有點忘記是哪幾組,但印象中確實有這樣的對照安排)。
不過到了學期後半段,我覺得討論有時候流於形式,雖然題目本身都很不錯,也有啟發性,但偶爾會有一種「為討論而討論」的感覺。由於這門課讓我了解到討論課品質的重要性,促成我撰寫 從元認知看如何引導高品質討論這一篇。
我覺得期中考的小論文寫作提示也值得分享。它不是單純要我們分析某一篇文章,而是請我們從五篇選文中挑兩篇出來進行比較與對話,題目這樣寫的:
「選擇五篇選文中的任兩篇,思考我們從這兩篇放在一起閱讀中學到了什麼?它們是否提供了對某個主題或意象的不同觀點?是否展現了某一主題、文類或材料的歷史發展?是否呈現出有趣的對比或相似處?這兩篇文本互相揭示了什麼?又讓我們對中國文學史有了什麼新的理解?」
老師還提醒我們,不需要回答所有的問題,可以選擇其一,或提出自己的論點。不過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論點」(thesis),不能只是羅列相似與不同點。整篇文章要以這個中心思想為核心,並且要具體援引兩篇文本的細節。
我覺得這種寫作訓練很扎實,題目開放但有引導,既能幫助學生組織思路,也培養批判與比較的能力。總的來說,這門課雖然過程有些混亂,討論的效果也視課堂氣氛而定,但整體設計還是能看出背後的用心與規劃,對於培養文學分析與寫作能力都有不少幫助。
※主要使用教材:
Wilt Idema Lloyd Haft, A guide to Chinese literature.
4. 英文課 105
這門英文課是專門為想要申請當助教(TA)的人開設的。它不收學費,但也不算學分。我自己真的很感激有這門課,因為我之前托福考了很多次,尤其是口說部分,分數一直無法提升,讓我很苦惱。
除了托福,還有其他取得TA資格的方法,例如雅思,或者是參加一次口語面試,只要達到標準就可以。但我覺得對我來說,還是上這門課比較能幫我達到目標,要不然要一直花很貴的考試錢。
課程架構:
這門課的整體架構相對鬆散。前幾週老師會講解一些教學技巧,例如怎麼定義概念、如何舉例、呈現數據資料等等,但之後課程就轉為讓學生自由選擇報告主題,依照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來設計簡報。在練習過程後,每位學生要針對某一項報告技巧對報告的同學反饋,例如報告的組織性、發音、視覺效果、肢體語言、sign posting、節奏控制,甚至是 one-minute summary。整體來說,我認為這門課最有價值的部分其實是每次報告後老師給的回饋,課程內容本身倒是相對普通。
這門課的成績完全取決於期末的報告表現。期末報告時會邀請三位外聘評審來聽學生的簡報,三人中只要有兩位給通過,這門課就能順利結業;反之,即使你整學期都很認真參與,只要期末簡報不達標,也還是會被當。聽說整體的通過率大概是 50%,不算高,所以大家壓力都蠻大的。不過這也算合理,畢竟將來是要成為授課的助教,而且美國學費很貴,如果學生聽課聽得很吃力,學生可能會很不滿。
我非常感激的一點是,在準備期末報告的過程中,老師推薦我去找一位發音老師協助。她幫我做了非常多細節上的修正,從發音到用字都逐一指導。另外,我也自己多次前往學校的 Debating Center,總共大概去了三、四次,這些額外的練習對我的幫助非常大。
不過,這門課也有一個明確的限制:期末報告的內容不能和你之前課堂報告的簡報重複,除非你有做進一步的修改與延伸。這點對於時間管理會是一項挑戰,需要特別提前安排。
總的來說,這是一門「期末報告定生死」的課程。不過除了語言能力的提升之外,每次的練習報告與回饋也確實讓我學到不少實用的教學與表達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