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師大CIEE暑期班教學反思

我在 CIEE (Council 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Exchange) 暑期班教中高級班,課程節奏非常緊湊,平均每 3.5 天就要教完一課 ,包含短文和對話。由於這是一門綜合課程且課時較短,因此我們主要側重於聽說還有一些閱讀,寫作則安排在課後作業進行。我使用的教材是《當代中文四》,每課都涵蓋對話和課文。

對我來說,這次的挑戰在於學生的程度差異極大,約有兩個級距,幾乎呈現出兩個世界:一部分學生大約在中級中,另一部分則在高級初。如何讓高級學生不覺得無聊,同時又讓中級學生不會感到跟不上,這確實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我盡量運用合作學習的方式,讓程度較好的學生指導程度較差的學生,或者設計不同難度的題目,從簡單到中等再到高階逐步遞進。程度較好的學生通常是亞裔,他們的聽說能力較強,但在讀寫方面有些吃力。

除了程度和教材的差異外,學生在漢字學習背景上也各不相同。有些學生只接觸過簡體字,有些則學過繁體字。雖然在台灣學習,我們希望學生能認繁體字,因為街上的標誌都是繁體字,但對於完全沒有繁體字背景的學生來說,過於艱難。因此,在課堂 PPT 中,我同時使用了簡體和繁體字。

以下是覆盤我覺得在教學過程中整體可以提升的地方:

(1) 提升英文口說和聽力能力

如果你的中文項目沒有規定必須全程使用中文,我建議盡量提升自己的英文口說能力。這樣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個人情況,避免因語言能力的限制產生距離感。當然,課堂上應該以中文為主,英文交流可以在下課後進行。

(2) 察覺學生可能出現的難點

在教詞彙、語法或句型時,可以通過對比的方法,讓學生理解功能或使用上的不同。例如,教「看不成」時,可以與「看不到」進行比較,並提供具體情境,因為兩者在英文中表達相似,直接解釋可能會複雜或造成混淆。同樣的,在「者」和「家」的教學中,可以說明「家」通常指專業人士,而「者」僅用於描述某類人。

此外,在教學時,比如練習課本語法,可以提前預想學生可能不懂的詞彙,這不一定是全新的詞,有時可能是學生以前學過但容易遺忘,需要再鞏固的詞。例如,「跳舞」的「舞」或「慶祝」,這些詞可能學生在一年級就學過,但由於不常使用,可以在課堂中再次複習,以加深印象。

(3) 提問或教學材料與學生產生連結

在給例句時,如果涉及到文化知識,可以進行跨文化對比。例如,有一個例句是:「在台灣,考大學的成績要非常優秀,才能念得成醫學系。」可以先闡述台灣的情況,說明只有成績非常優秀的學生才能進入醫學系,然後再比較一下在美國,什麼樣的學生會選擇就讀醫學系。這種對比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語言背後的文化,同時也與他們的經驗產生共鳴。

我認為,如果提問能與學生的生活或經驗產生連結,學生會更願意參與回答。當然,並不是所有與學生相關的提問都是好的提問,畢竟提問也是一門學問。例如,針對一些敏感問題,學生可能會不願意回答。但這時,可以通過使用第三者或新聞報導的方式,讓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從而更容易展開討論。

(4) PPT上的文字盡量精簡

一開始我傾向於在PPT上放很多提問,但發現這樣會讓課程變成閱讀課,使學生過於依賴視覺輔助。我的諮詢老師提醒我要思考是否真的需要用文字來達到教學效果,我也認為不應該讓學生過度依賴 PPT 上的內容。再加上如果同時放繁體和簡體字,備課的負擔會非常重,且 PPT 放過多文字,閱讀起來也不舒適。因此, PPT 只需要放關鍵詞或重點即可。若是進行分組討論,才比較有必要將問題完整地放在 PPT 上。

(5) 拆解步驟,每一步都要可理解

一開始教學時,我常常忽略拆解步驟,很快就跳到應用,讓學生難以吸收,且應用後還必須要常常覆現,如此學生才能記得住。為了讓學生真正掌握所學並能運用,除了在評量前做好準備外,課堂上也需要逐步引導。首先,應該設計合適的情境,然後逐步拆解整個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確保每一步對學生來說都是可理解的,並且用不同的形式練習。這樣,學生才能在實際應用中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

圖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