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優秀的老師所具備的三個條件
從小到大,我們在不同的求學階段會遇到不同的老師。提到優秀老師的特質,大家會想到哪些面向呢?
除了對專業領域知識的嚴謹和熟悉程度以外,我觀察到那些教學很出色的老師,縱然他們的個性或教學風格迥異,但我發現有幾個共同的特質,也就是以下三點:
- 重視思維,當個引導者
- 尋求進步,修正錯誤
- 不卑不亢的心態
其它的特質像是創造力、喜愛學習、耐心、包容等特質雖然也滿重要的,但我覺得上面三點更為重要,以下分點闡述之所以重要的原因。
一、重視思維
在AI當道的時代,知識的儲存和記憶能力早已無法與AI相比。因此,在這個變化快速、知識不斷迭代更新的時代,擁有敏銳的思維能力和洞察事物本質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而老師所扮演灌輸知識的傳統角色,顯然已不適合這個時代了。
儘管思維能力聽起來很抽象,真正掌握起來也充滿挑戰,但我們會發現思維能力是任何學習的核心。技巧雖然重要,但形式千變萬化,底層的邏輯和思維方式才是最關鍵的基石。
在所有思考習慣中,我認為培養多層次思考和宏觀微觀層面思考對我受益很大。學會這兩種思考習慣、具備統整信息的能力以及透過不斷地鍛煉和實踐,這將幫助我們在面對複雜問題時,能夠更清晰地分析和解決問題。
以華語教學為例:
(1) 培養多層次的思考習慣:
在華語教學中,我們可能會為了熱絡課堂氣氛而設計各式各樣的教學活動或遊戲,然而華語教學畢竟是語言教學,應以語言為本體,也就是說,教學的活動應以服務語言本體來設計。
(2) 從宏觀和微觀層面,思考學習語言的目的:
宏觀層面:思考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什麼?目的就像是賽道的終點站,所有的提問和教學活動都是為了最終的目的而設計,也就是能實際運用為核心。
微觀層面:包含發音、篇章、漢字、語法、生詞、文化、課程設計以及提問設計等多個層面。
二、尋求進步,修正錯誤
有時候理解概念並不難,但在實際操作時可能會發現與理論有很大的斷層。每個人在學習過程中都難免會犯錯,特別是在剛開始時。關鍵在於如何從經驗中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為了更好地進步,可以主動向資深老師請教,或與有經驗的人交流討論。
以華語教學為例,語言是活的,會不斷隨著時代在變化,可能會出現新的詞而打破原有的規則。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學生的組成有時非常多元或者背景複雜,遇到不同的背景學生會產生不同的火花,無論是在思想上或者文化上。另外,我們也能從學生的偏誤當成檢測教學成效的指標,並在下次上同樣的課程時提醒學生注意這些問題。
三、不卑不亢的心態
作為老師,雖然我們與學生之間存在上下階級的關係,並掌握著學生的成績,但並非意味老師是十全十美的。保持不卑不亢的心態非常重要,既不因自己的身份而感到優越,也不因面對挑戰或困難時產生自卑的情緒。教學其實是一個相互學習的過程,老師同樣會從學生身上學到很多,特別是遇到背景多元、經歷豐富的學生時。正所謂「教學相長」,真正的教學可以促成師生共同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