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二流、三流的提問術:發掘問題,激勵他人,改變行動力的48個提問訣竅》讀後心得:會問問題的人,更能影響人心與行動

這本《一流、二流、三流的提問術:發掘問題,激勵他人,改變行動力的48個提問訣竅》切中現代社會的核心需求——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懂得提問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這也反映了當代的趨勢,就像 ChatGPT 剛推出時,許多人習慣用它來查詢事實,卻忽略了它更擅長的是拓展思路。

書中強調:「問對問題」才是真正的關鍵。這項能力不僅在人際溝通中扮演關鍵角色,在職場管理上也極具實用價值。雖然市面上有很多提問技巧書,但作者曾經是此方面的苦手,因此這本書會有很多的對比示範,我認為滿有參考價值的。

我將內容整理為三個主要場景:社交、職場與行銷。雖然這三者之間並非界線分明,但各有其重點。整體而言,這是一本聚焦於人際互動的溝通指南,屬於「軟技能」類型的實用書籍。

這正呼應彼得·杜拉克的名言:「重要的不是找出正確答案,而是問對正確的問題。」

一、一般社交場合

在日常生活中,提問是一項被低估但極其有力量的溝通方式。比起滔滔不絕地講話,一個貼近對方感受、富有觀察力的提問,往往更能打開對話的空間。順序是從淺入深。

1. 打招呼時加入提問,讓對話自然展開

書中提到,擅長溝通的人會在打招呼的同時自然地提出問題,例如:「嗨,好久不見!最近過得怎麼樣?」這樣的提問看似簡單,卻能有效地讓對方感受到關心。有時候「被主動關心」更能讓人產生好感。

我也有類似的經驗。有位朋友人際關係非常好,並不是因為她話多,而是因為她總能在見面第一句就自然地問候,讓人感到舒服與被看見。

2. 從觀察出發,找到提問的切入點

初次見面或第一次約會時,開場白若從對方身上的細節開始,往往更能讓對話輕鬆展開。像是在美國,很多人習慣稱讚穿著,這就是很自然的開場。例如:「這件外套好好看」,但如果你對對方很好奇,可以再加上「這件衣服是在哪裡買的?」,這不僅延續了對話,也讓對方感受到你對他有興趣。

從眼前可觀察的事物入手——穿著、飾品、手機、正在喝的飲料——都是很好的提問起點,比起抽象的話題,這樣的開場更容易讓人放鬆,也更自然地進入對話狀態。

3. 適度給選項,降低回應門檻

日常生活中,適當地提供選項,也是一種有效的提問方式。像是揪朋友吃飯時,如果問「大家想吃什麼?」通常會一片沉默。但若改成「我們吃泰式還是義式?」反而更容易促成決定,甚至有人會補充第三個選項。這種「先丟選項」的方式,在朋友之間非常實用。

4. 提問中觸碰感受,而非只問行動

比起只問「你去了哪裡?做了什麼?」這類行動性問題,加入對感受的提問,更能讓對方打開心房。

例如對方說「我最近參與一個大型企劃」,你可以接著問:「哇,做起來感覺怎麼樣?有趣嗎?」這樣的提問方式能顯示你真的在聽,也在關心對方的內在經驗,而不是只是聊天應酬。

5. 引導對方分享回憶與人生經歷

有些問題可以讓對話進入更深的層次,例如:「你小時候是什麼樣的教育方式長大的?」或是「你覺得人生中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是哪裡?」這些問題往往能喚起對方內心更真實的回憶與感受。

6. 面對敏感話題,給出退路

當提問涉及比較敏感的內容(如金錢、家庭背景等),可以預先加上一句:「如果不方便回答也沒關係。」這看似是一種限制,但因為人往往對限制會產生反抗的心理,進而更願意說出原本可能不打算說的內容。


二、在職場中:讓提問成為促進理解與合作的關鍵

1. 給出選項,讓對話更具體

當你向他人請教時,不妨先提供具體選項,而不是直接問:「我該怎麼做?」你可以說:「我目前在想兩種方式,我比較傾向第一種,你覺得怎麼樣?」這樣不僅讓對方更容易給出意見,也表示你有自己的初步想法,讓討論更有方向。

這個原則同樣適用在鼓勵他人行動的情境。例如:「你曾經創下最佳銷售紀錄的時候,用的是什麼方法?」接著再問:「有沒有什麼策略是你還沒試過的?」這樣的提問方式,能夠讓對方回憶起自己的高峰經驗,再從中找出前進的動力。

提問的目標,不是逼出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幫助對方回顧過去、想像未來,從中激發出自發性的行動意願。

2. 用語氣修飾降低壓力,讓對話更容易展開

如果問題太抽象或太難回答,對方可能會猶豫甚至沉默。這時可以加上一些語氣修飾詞,例如「好像」「假設」「稍微」「如果」,讓問題聽起來更柔和、彈性更大。例如:「最近組裡的氣氛你有稍微感覺到什麼嗎?我在想要不要做點什麼來提升團隊的凝聚力。」

這樣的提問方式,比較不容易造成壓力,也讓對方更願意回應。

3. 用確認式提問釐清彼此的理解

當你不確定對方的意思時,可以使用確認式的提問來避免誤解。例如:「就我的理解,你的意思是……,請問這樣理解正確嗎?」這不僅展現你有在認真聽,也能避免因為誤解而造成溝通上的摩擦。

4. 抽象與對立選項的提問,協助釐清情緒與立場

有時候,對方連自己真正的想法都還沒釐清。這時候可以透過提問中加入一些對立選項來協助判斷,例如:「你覺得現在的你比較需要穩定,還是想要一點挑戰?」這種對照式的設計,不是為了逼出答案,而是為了讓對方更清楚自己的內在狀態。

不過這類提問的效果仍因人而異,有時會有效,有時則未必能引出具體的結論,因此可作為工具靈活使用。

5. 用提問釐清複雜問題與重整結構

當討論變得混亂,問題本身又不夠清楚時,提問的角色便從「互動」轉向「釐清結構」。此時可以將問題條理化,用具體論點來重新組織。例如:「我們要怎麼減少報帳的頻率?」可以進一步拆成兩個問題:

  • 我們要怎麼減少報帳這件事本身的負擔?
  • 我們是否有可能將每月報帳改成半年一次?

這樣的方式讓原本模糊的問題變得可分析、可討論,也更容易收斂出具體的行動方向。

當然,也要注意這樣的技巧不是用來操控對話或強勢主導結論,而是真正幫助對話回到重點上——釐清問題,而不是製造控制

6. 在簡報與提案中,用提問開場創造吸引力

除了日常對話,在簡報或演講開場時,用提問引起聽眾注意也是一種有效策略。與其一開始就說明自己的觀點,不如先拋出一個能引發好奇的問題,例如:

「大家猜猜看,減重時,你認為最想瘦的部位是哪裡?」

這樣的問題設計,能讓聽眾主動進入情境,集中注意力。比起單向的說教,這種提問式的開場能激發更多思考與參與意願,特別適合簡報、提案、會議甚至教學場域。

7. 抽象與具體交替使用,讓提問更有層次

書中提到,一流的人才懂得靈活使用抽象與具體的提問。舉例來說,老師問學生「你對這篇文章有什麼想法?」這是一種開放性的問題,但如果場面太安靜,就可以試著改問:「你對哪一段特別有興趣?或想了解更深入的地方在哪裡?」視情況調整提問深度,是讓對話延續的關鍵。

8. 在提問中加入具體的舉例

書中也提到一個我非常認同的提問技巧,就是在提問中加入具體的舉例,這樣可以幫助對方更清楚你在問什麼,也更容易回答。比如說,在聆聽店家分享經營理念時,與其直接問「你的店是什麼風格的?」不如具體一點地問:「您的店鋪是像家庭餐廳那樣準備豐富菜色,還是像傳統老店那樣只專注推出一道精心研發的料理呢?」這樣的提問方式,不僅具體,也顯示出你的觀察力與尊重。

9. 對事不對人

當下屬表現不如預期時,我們往往習慣性地質問:「你為什麼沒做好?」但書中提醒我們,與其責備,不如換個方式問:「你怎麼了嗎?」或是:「是不是有什麼地方不太清楚?」這樣不僅比較不會讓人覺得被攻擊,反而更容易讓對方打開心房。(這點也適用於養小孩場景呀!)


三、行銷場景

1. 讓提案像一場對話,而不是單向推銷


與其把提案廣發給不特定對象,不如一開始就點出:「這是專為你設計的提案。」這樣的語氣更具個人化,能讓對方感受到被理解與尊重,彷彿正在展開一場真誠的對話,而非面對一場硬性的銷售。

2. 善用假設性提問,開啟對方的想像空間

在行銷溝通中,若能拋出「假設性的問題」,往往能降低對方的心理防線,也讓對話更具彈性。例如:

  • 「如果先不考慮費用,你會想買這款產品嗎?」
  • 「如果現在不用顧慮現實條件,你最想嘗試的工作是什麼?」

這類提問不會讓對方覺得自己正被說服或評估,反而能誘發更真誠、自由的回應,也有助於行銷者更了解潛在客戶的真實想法與需求。

💡
我的評註:
其實說到底,我覺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最重要的其實並不是語言形式上的技巧。不是說那些提問的方式、措辭的設計不重要,而是如果我們只是把那些技巧當成套用的模板、硬套在每一個場合上,反而會讓對話失去真實感。

對我來說,真正影響人心的,不是你「說了什麼」,而是你「是什麼樣的狀態去說出那句話」。很多時候,真正讓人感受到的,是潛意識層面的東西——語氣、眼神、身體的節奏,甚至是你說話當下的心情和意圖。也就是說,非語言的訊息,其實才是溝通中最關鍵的一環

所以我認為,書中提到的這些技巧,當然實用,但它們不應該被視為「操作工具」,而應該是你內在心境穩定、對他人真正有關懷時自然流露出來的表現。也就是說,這些技巧本身是一種「結果」,而不是「起點」。起點應該是,你先讓自己平靜下來,真心想理解對方,這時你自然就會說出比較合宜、貼近的話,就像書中所舉的例子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