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與文化的交匯:我在美國北喬治亞大學的中文領航項目體驗
一、打破對美國大學的印象
在2022–2023 學年期間,我透過教育部的外派計畫,來到美國的北喬治亞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Georgia)擔任為期一年的中文助教。該校位於喬治亞州的達洛尼加(Dahlonega),四周環繞著青翠的山林。我還記得有一次,系主任帶我們去當地的公園郊遊,讓我不禁驚嘆於美國公園的廣闊。它們的規模和台灣的公園相比,更像是一片國家公園。
剛抵達學校時,因為校園位於鄉間,四周的寧靜感覺不禁讓我聯想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氛圍: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這樣的環境帶來了一種出乎意料的平靜,甚至讓我忘記了美國常見的槍枝問題。我本以為這裡的校園生活會像美劇裡描繪的那樣充滿喧鬧與活力,但這裡的生活節奏更接近退休生活。

二、中文領航項目特色
北喬治亞大學算是一所軍事學校,其中文領航項目,是美國國防部補助的計畫之一。學校的中文課程分為一般課程和領航課程,而領航課程的進度更為密集。相比一般課程需要一年完成一本教材,領航課程通常一學期就能完成一本教材。不同學校的領航課程設計各有特色,但因為領航項目是美國政府提供資金運作,所以如果政府不繼續補助,項目就會面臨中斷。
UNG 的中文項目在規模和教學資源上相對完善。學校配有六位全職教師,這在人數不多的海外中文項目中十分罕見。不僅如此,這裡還開設了古文課和專業中文課(domain training)等高級課程,讓學生能深入了解中文語言的文化背景及專業用語。此外,學生可以註冊一對一輔導,而我的工作就是協助進行這類個別教學。這種安排不僅能針對學生的個別需求進行指導,還能提升他們的聽、說、讀、寫能力。
.課程設計與學生
與其他語言課程相比,我認為 UNG 的中文項目在課程設計上更為完整。例如,韓語課程的輔導時間只有二十分鐘,且多以語法複習為主;而中文項目的輔導時間較長,內容涵蓋更多的聽說練習和寫作指導,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吸收課堂內容。項目約有五十名學生,在學校總人數中算是規模不小的一部分,我覺得參加領航項目的學生學習動力相當強。領航項目有許多來自軍校生,軍校生需要同時兼顧軍事訓練和課業,因此學習壓力不小。我發現,許多學生將中文作為輔修,而主修多為國際關係或生物等專業。這些學生通常想將中文學習和專業背景結合,為未來的職涯發展奠定基礎。也因為在教學過程中能與學生長時間且頻繁地互動,啟發了我對後設認知的興趣,促使我進一步思考人們是如何進行有效學習的。
.台灣交流與 CAPSTONE 計畫
參與領航項目的學生還有機會前往台灣的多所大學進行短期交流,例如台灣大學、師範大學和淡江大學等。這些交流活動不僅讓學生沉浸在當地文化中,也促進他們語言能力的快速提升。
較特別的是,UNG 的學生還可以參加 CAPSTONE 計畫,學生可選擇前往台灣的領航中心(現設於政治大學)或留在美國參加 Defense Language Institute(DLI)進行語言訓練。選擇台灣的學生,前半年會專攻高級語言與歷史,後半年則結合專業背景進行實習。
我認為美國與台灣學校之間的交流合作相當有意義。在美國課堂上遇見的學生,之後又能在台灣再度相見,這樣的經歷不僅拉近了我們的距離,也讓我有機會從不同角度了解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狀況。特別是我剛回台灣時,領航項目的據點正好從陽明交大遷到我的母校政治大學,這樣的巧合讓我感到非常驚喜。
.文化活動
除了一般的課堂教學外,還會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幫助學生更深入了解中國文化。較為盛大的活動包括春節和中秋節慶祝活動。此外,還有與台灣美食相關的擺攤文化活動 (每年主題不一定一樣),開放給全校師生參與。學校還會安排Retreat 戶外活動,讓學生在繁忙的課業中放鬆心情,同時增強彼此間的互動與連結。

三、生活
學校附近有一個小鎮,週末時可以前往逛逛。小鎮上有多家提供各國料理的餐廳,但價格偏高,對學生來說不算經濟實惠。如果你喜歡娛樂活動,這裡的生活可能會顯得有些單調,不過小鎮有時候會有市集活動,販賣手工藝品,可以增添生活趣味。
購買生活用品不太方便,因為附近沒有便利商店,最近的 Walmart (一種大型的量販店) 步行需約半小時,因此我們助教通常需要依靠學生或當地老師的載送。不過,這裡的老師和同學都相當熱情,很願意幫忙載我們去購物。臨時叫 Uber 或 Lyft 有時不太方便,可能會叫不到車,因此需要提前預約。
此外,學生們有時也會帶我們助教一起出去玩,比如前往附近的Dawsonville小鎮,或去亞特蘭大玩,甚至到亞洲超市吃火鍋,一解家鄉味。這些活動為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讓我們有機會探索當地文化,並加深與學生之間的互動。
我印象最深的是下學期有一天,學校把遊樂設施搬到了操場,場面相當有趣。

四、工作環境
在北喬治亞大學工作期間,我感受到這裡的工作環境非常重視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不需要超時工作,也沒有加班的情況。此外,我發現這裡的溝通方式較為平等,需要主動表達意見和需求。相較之下,以前在台灣所受到的教育,可能比較習慣被動地等待上級指示,因此這部分的工作習慣需要調整。此外,項目也相當重視團隊合作,我很喜歡的團隊協作是設計輔導教材時,能有搭檔一起合作,我覺得相當受用。透過彼此的建議與回饋,能將教材的品質提升至最佳,避免單打獨鬥時可能出現的盲點。
※賀!本文榮獲刊登於換日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