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學教授是怎麼選出來的?——來自研究生的現場觀察

美國大學教授是怎麼選出來的?——來自研究生的現場觀察

前陣子,透過我們亞洲文學與語言系主任的信件得知,歷史系正在招募一位助理教授,並於一月挑選出四位候選人進行校園訪問(Campus Visit)。校園訪問就像比賽的決賽,這些候選人可能是從數百位申請者中脫穎而出,此前已經經過初步的面試。整個徵選過程可能長達半年,這也是美國教授徵選的正常時長。作為一名研究生,我從參與過程中觀察到了許多細節,希望這些分享能為有志於進入美國文科學術界的人提供啟發。

校園訪問通常為期兩天,分為學術報告(Job Talk)和教學展示(Teaching Talk)這兩個核心部分。但事實上,候選人在這兩天的行程都排得滿滿的,包括與院長、系上教授、相關系所教授、研究生,甚至圖書館員的會面 (這可能是因為我們的學校有豐富的圖書館資源)。這意味著候選人需要在短時間內面對不同領域與背景的人,展現他們的學術專業、教學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與台灣不同,美國的教授徵選過程中,部分學校會邀請研究生參與,研究生可以參與學術報告 ( Job Talk)、教學展示 ( Teaching Talk ) 還有專門的與研究生和候選人會談,且在校園訪談前負責人會寄履歷給我們看,研究生可以隨意選任何一場,參加後填問卷回饋。這次歷史系招募的是專攻中國古代史的助理教授,除了本系,還邀請了其他相關系所的參與,例如我們的亞洲語言與文學系(Asian Literature and Language)及國際事務研究學院(Jackso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這些系所與中國文化研究密切相關,未來的教授人選可能會影響研究生選擇指導教授以及論文委員的安排。雖然研究生未必擁有投票權,但他們的意見在徵選過程中仍然受到重視。

我主要參與了教學展示和研究生會談,因此得以在現場觀察並發表一些感想。這次的候選人徵選過程讓我大開眼界,也看到美國大學對教授遴選的嚴謹與全面。以下是我觀察到的幾個重點:

一、教學展示 ( Teaching Talk ) 的啟發

教學展示邀通常包含三個部分:首先是分享教學理念 (Teaching Philosophy),接著討論可能開設課程的課綱,最後則是開放 Q&A 時間。

  1. 必問的問題

在這幾次的教學展示中,評委常問到以下幾個共同的問題:

  1. 教學中遇到的挑戰是什麼?
  2. 你如何評估/促進個別學生的成長?

另外,也提到人工智慧 (AI) 的問題,有一位講者非常能順應這股潮流,將 AI 整合到課程中。例如,她讓學生使用 AI 生成文章,但要求學生基於課堂中學到的第一手與第二手資料來評估 AI 文章的能力。學生需要反思這些文章是好是壞?如果是自己寫,又會有哪些不同?以及為什麼 AI 能生成這樣的內容?

其他候選人則偏向選擇以考試形式來檢測學生學習成果,以防學生過度依賴 AI,但這位講者的設計則更能順應時代的趨勢。

  1. 令人印象深刻的候選人

其中一位候選人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的思路很清晰,教學觀緊扣「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培養」這一核心主題。這一點在教學設計中也貫徹始終。例如,她的評估方式根據學生的學習風格進行多元化設計,包括紙本報告、網站製作等,但不論形式如何,評分標準都是基於學生對第一手與第二手資料的解讀能力。例如,她課堂上採用以下策略:

  • 反向設計 (Backward Design):先設定最終要達成的目標,再拆解小目標
  • 文本分析:
    • 作者是誰?
    • 為什麼寫這篇文本?
    • 是否存在偏見?
    • 如何總結主要內容?
    • 作者的目標讀者是誰?
  • 閱讀策略:通常美國研究所每週閱讀份量都很重,根據這位候選人所受的訓練,每週要看兩本書。當然不太可能看完,因此培養閱讀策略就相當重要,例如先看導言與結論,再深入閱讀感興趣的章節。

該候選人對學生學習過程的也相當了解與關注。她現任一所小型學校的助理教授,該校東亞系僅有她一位教授,因此她需要負責許多與亞洲相關的課程,教學份量相當重。

另一位候選人則以其教學活動的設計令人印象深刻。例如,他讓學生利用古代食譜烹飪古代食物,或者通過辯論來訓練思辨能力(如角色扮演思想家孔子、老子等等),例如,在訓練學生辯論時,他要求學生對反對觀點進行條理分明的分析與解釋。他還會邀請其他系的講者來授課,甚至帶學生參觀孔廟等地,讓常見的語言課活動融入歷史課,生動地再現古代文化。

  1. 挑戰與啟示

這幾場教學展示也可以了解其他學校文化的不同。比如,來自小型學校的候選人提到,由於師資有限,她現任一所小型學校的助理教授,該校東亞系僅有她一位教授,因此她需要負責與東亞相關的所有課程,即便是不熟悉的領域。像是有一次學生作業報告中,主題寫英國時尚或者是南亞相關領域)。這讓我感受到,小型學校的教授有種單打獨鬥的感覺。

總之,這些教學展示不僅讓我對教學理念與實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啟發我思考如何設計出具有批判性和創新性的課程,並以多元方式促進學生的成長。

二、研究生會談 ( Graduate Meeting ) 的互動


研究生會談主要是候選人與研究生之間一場較為輕鬆的談話。流程通常先由候選人進行自我介紹,接著由研究生提問,再來是候選人向研究生提問,但也不一定完全按照這個順序。雖然名為「談話」,但實際上這也是研究生感受候選人作為指導教授時,可能會帶來什麼樣體驗的一次機會。

研究生可以自由提問,問題範圍不限於學術領域,也可以針對候選人的履歷進行延伸詢問,例如如何學習冷門語言、時間管理的方法,以及為什麼選擇申請這所學校等。也了解到美國研究所的趨勢,比如很多大學財務困難,因此縮減研究生的錄取人數。

其中,我覺得值得提出的好問題是:「如果您成為我們的指導教授,會是一個怎樣的導師?」 這樣的問題能讓我們更清楚地了解候選人的指導風格,以及他們如何支持學生的學術與職業發展。

三、結語與啟發

這次參與歷史系教授遴選的過程,不僅讓我了解了美國教授徵選的細節,還啟發了我對教學設計與理念的深入思考。對於未來有志於學術界的學生,我建議多參與類似活動,觀摩學校的徵選流程,為自己的職涯發展做好鋪路。

校園訪問流程